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这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1994年,国家提出了“金农工程”,旨在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大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该工程还旨在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使其系统化发展。
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农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迅猛,使农业机器人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863电脑农业”是该项技术应用示范的典型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还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经验和典型参考模式。
早期农村信息化建设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但是,直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才明确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改革初期,农民自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直至加入WTO,外资快速登陆我国沿海城市,建立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吸纳了数量极大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中成为主力军。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世纪之村不仅是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致公党共同推动的重点项目,还被确立为中国村络工程的兰田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是全方位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提升农村社区的发展水平。 该平台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未来导向的服务体系。
国外农村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1、我国引进“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落后于欧美等国大约20年。早期农村信息化建设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
2、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这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1994年,国家提出了“金农工程”,旨在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大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该工程还旨在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使其系统化发展。
3、数字乡村概念是2018年提出的。早在2018年,国家就已经提出了“数字乡村”这个概念。全国各地都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字乡村的建设~简单来说,“数字乡村”就是将数字化、信息化的各种发展模式普及至乡村。“数字乡村”是一个信息网络平台。
4、年:工业、白族农业、交通、国防。1964年: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新四化建设,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从而惠及人民和富农。
5、随后,在2018年,中国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旨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问题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强调了农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相互协调的关系。
1、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适应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需求,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各环节依靠单一信息技术实现困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从现代信息技术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2、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存在集成化、专业化的需求和挑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正在推动发展。虽然引进信息化较晚,但科技部门在农业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和信息服务机构方面已初见成效。农业信息网站以市场信息和科学教育为主,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有待提高。
3、国内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虽然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迅速。早期引进遥感技术,随后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和信息网,促进了农业科研与应用的快速发展。国内已建立一系列农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涉及农作物管理、病虫害预测、饲料配方等方面。 国内面临的挑战:农民信息素养不足,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到2016年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有24个省区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06台/百户,农村远程教育逐步发展。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建成农工商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故正确答案为D。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的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必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同时也要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始终要坚守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同时也要重视农业的社会稳定、就业与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以及文化传承等功能。在农业经营上,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通过推动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别于欧美的规模化、大农场化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西方的模式,而是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多方面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紧缺与资源 消耗过大的双重挑战。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农作物种植上,还可以用于畜牧业的发展中。通过监控温度、湿度等条件,合理调节空气和水质,可以提高动物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在养殖专业化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养殖场实现动物的智能管理和精细化养殖,从而提高整个养殖产业的效益。
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通过人工干预或比例控制机制来优化环境参数,以提高蔬菜、水果和农作物的产量。物联网传感器可以智能地监测和控制气候,无需人工干预。 数据监测与控制 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如在温室内部,通过传感器提供关于光照、压力、湿度和温度的信息,并自动控制执行器,以优化生产过程。
科技兴农运是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一种战略措施。